通過對場內外話題的觀察,不難發現今年的一些高頻關鍵詞呈現明顯變化:
熱度上升:RWA(現實世界資產)、Payment(支付)類項目明顯成爲資本與話題的新焦點。
熱度下降:前兩年大熱的“協議”類建設以及 Infra 相關內容,今年明顯降溫。
持續高溫:AI 與 Meme 依舊是聚光燈下的主角,討論熱度貫穿多個會場。
被淘汰的關鍵詞:ZK(零知識證明)、比特幣生態、DeSci 等關鍵詞則少有人提及,幾乎在今年的討論中銷聲匿跡。
這輪關鍵詞的更替,其實就是敘事的洗牌。熱度有週期,敘事也在優勝劣汰。
與前兩年琳琅滿目的周邊產品相比,今年不少項目的周邊顯得單調很多,但在袋子(tote bag)設計上卻格外用心,袋子一個賽一個大,顏色一個比一個閃。
本質上,這是預算收緊後的聰明選擇:用最小的投入換最大的視覺停留點和記憶點。NO沉浸式體驗了,現在連投放都得 ROI 拉滿。
今年 Web3 項目方在“重視用戶”的表象上達成了廣泛共識——無論是應用還是協議,大家都在講社區、講敘事、講PMF,C端似乎成了默認方向。但深入交流後你會發現,很多項目說得多,做得少,口頭強調用戶爲本,實際行爲卻依舊以自嗨爲主。
這種“重視C端”的姿態,很多時候更像是一種防禦性敘事。是項目方真找到了切實的產品場景,還是在市場疲軟時,用“我們在找PMF”的說辭爲產品不動、不推、不破局找藉口?很難分清。
PMF 成了新一代的“玄學”,說出口顯得你在努力,實則很多團隊對用戶的理解仍停留在 KPI 和轉發數。能真正把用戶當鏡子、照出產品的問題,並據此快速修正的團隊,依舊是少數。
換句話說,不是大家不想做PMF,而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PMF應該怎麼做。更少有人能真正把“用戶”當成產品的反饋源,而不是敘事的背景板。
因此,那些言行一致、真正沉下去做驗證、能承認失敗再快速迭代的團隊,才顯得尤爲稀缺——這也是在這個階段仍能走得長遠的關鍵能力。
活動密度雖高,但質量和人氣卻高度分層:
頭部項目如 Solana、Sui、BNB 與交易所陣營,即使展區狹小,也依然人潮洶涌。
中檔項目則出現斷層,很多乾脆不辦活動,即便辦了,也多是熟人之間“撐撐場子”。
尾部項目或小生態場面更爲冷清,常常成爲“臨時吃飯休息點”,缺乏實際交流機會。
嘉賓演講同理:明星級嘉賓座無虛席,普通講者的會場則更多成了聊天歇腳的地方。
幾乎每次聊到招人話題,項目方都不約而同表示:我們缺的是能打仗的cofounder,不是慢慢培養的實習生。
這句話揭示了如今Web3創業的核心痛點:資源稀缺,效率爲王。能從0到1的人,是當下市場最緊缺的資產。
在投放混戰和敘事氾濫的背景下,各種風格的表達者紛紛登場:有的以尖銳立場吸引關注,有的以“韭菜”姿態建立信任,也有的以“中立冷靜”的形象贏得話語權。
他們都有自己的視角和表達方式,但真正令人困惑的,是在信息極度密集與立場分化的環境中,我們作爲信息接收者,反而越來越難建立清晰判斷的路徑。
你很難說哪一類 KOL 是“對的”或“錯的”,但可以感受到的是:我們正被拉扯進一場更複雜、更疊加情緒的內容洪流中。
在這樣的語境下,篩選信息、釐清立場、根據自身需求選擇關注對象,變得前所未有地重要。Web3 的信息世界不再是非黑即白,而更像一張網,越接近核心越需冷靜辨識。
內容很多,觀點很多,但真正有價值的信息,往往藏在那些不過度迎合流量、不刻意放大情緒的表達中。學會在喧囂中保持判斷,也許是我們這一代 builder 最珍貴的能力之一。
Solana 系列活動在整個 Festival 中可謂表現最亮眼,除了場面熱鬧外,更難得的是:真正做事的人多,社交價值高。
Networking 時,大家談的不是“熱度項目”,而是具體合作和生態整合,給人一種“願意在這條鏈上深耕”的真實感。
PS:關於 Sonic 和 Soon
雖然我一直對這兩個項目的定位半信半疑,但聊這倆的人實在太多了。或許該花時間好好研究下它們到底新在哪、值不值得追,起碼不被新敘事甩下車。
值得注意的是,AI 這個方向,目前正在發生“人口結構重組”:
一方面,經歷過2023-2024年熱潮的人正在退出,有的是資金耗盡,有的是敘事失效,有的是本來就想賺快錢,所以市場不好自己就想放棄;
另一方面,大量來自傳統 Web2 背景的 AI 創業者正帶着經驗和期待入場,嘗試在 Web3 中尋找新的價值錨點。
這是一場交錯的浪潮,有人帶着失望離開,有人帶着希望進場。
最後提一嘴:會場裏出現大量中年叔叔阿姨並不代表 Web3 迎來了真正的“全民 adoption”。很多其實是因爲有朋友/志願者送票或低價售票。雖然他們的出現讓會場更熱鬧了,但對於行業來說,真正的用戶教育與留存還遠未開始。
今年的 Web3 Festival 沒有鋪天蓋地的牛市喧囂,也少了些浮誇和泡沫。但從熱詞更替到生態分化,從項目方的自我進化到敘事重組,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加真實、務實的 Web3 行業面貌。
在這個週期低谷期,判斷力、執行力與方向感,遠比“信仰”重要。
賺週期的錢,賺韭菜的錢,賺VC的錢,賺錢的都是生意,賺到錢都是本事。
樂觀的朋友會說,這是真正的“構建時代”,Build正在開始。
悲觀的朋友會說,大浪退去,留下的依舊是賭桌與籌碼。
不過,Crypto不會死,大家都在路上。